年轻人不愿参保 是因为不懂社保
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参保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真正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养老保险是个陷阱”,而是这个群体存在另外一些顾虑。
第一,担心将来跨省转移麻烦。尤其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都是外地户籍务工者,人员流行性很大,而且很多人多计划退休后回家乡养老。因此他们担心将来养老保险关系还要跨省转移,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事实上,人社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人社部《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问题的通知》(人社部规〔2016〕5号)等文件已经明确转移接续办法,从2009年至今接近8年的实际运行,转移接续早已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第二,担心将来通货膨胀贬值。国发[2005]38号文明确,基础养老金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与计算,这个制度设计实际上是挂钩了社平,本身就具有了抗通胀机制,再加上连续多年以来的退休后增资等措施,养老保险恰恰是公众应该重视的一种抵御通胀的保值手段。
第三,担心老龄化带来制度破产。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但恰恰社保制度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手段,只不过各国都在不断完善优化,希望找到更适合自己国家的制度而已。道理很简单,为了应对老龄化,个人更应该提前做保障,才更不应该放弃公共制度保障,缺失公共制度基础保障的安排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安排。包括社保制度在内的多支柱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很多人不愿意参保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懂社保,而恰恰是不懂;而有很多担忧,有失主观或片面,无法理性看待。
参保人数增速下滑因就业人员总量下降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虽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在2015年仍然有所增长,但企业和其他人员的参保人数增速下滑,总参保人数的增速进一步下降。一些媒体据此认为养老保险制度遇到了瓶颈,但这个现象需要深入研究背后的原因。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速下降背后的原因也并非是人们参保意愿下降,而是跟“大盘子”的缩小有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2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是30426.8万人、32218.4万人、34124.4万人、35361.2万人,环比增速从105.89%降低到103.62%; 从2012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分别是37102万人、38240万人、39310万人、40410万人,环比增速从103.07%降低到102.80%。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增速下降,但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员增速也是下降的。并且我们看到二者人数比例反而是上升的,前者与后者占比反而从82.01%上升到87.51%。所以,这个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社保制度本身,而是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遇到困难,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就业关联的“职工保险”,自然也会遇到增长问题。